竹境案例 | 绿筠轩 竹建筑 竹境设计施工一体化
建筑场地位于安吉余村景区入口西南方向、余村花海东侧,北面为进出余村的主要道路,坐南朝北。场地原貌为草坪,北侧临路设有大型水果模型景观装置,朝西拥有以群山为背景、面向水塔和花海的良好景观视野。

考虑到场地主要地形为低山丘陵和山谷,同时场地背山方向有一排矮墙,所以从山的概念出发,茶室主空间的形态呼应场地山形,同时通过飘动的屋顶形态区分出落地围合和开放入口。展廊呼应矮墙的走势,结合景观手段打造入口空间。外观采用完全竹梢屋面覆盖,渗透出原竹结构构架,层次丰富,古朴典雅;结构采用三脚拱架单元,沿螺旋形延伸,结构逻辑清晰,节点工法可靠。


在试图营造丰富的空间体验时,设计团队试着不仅仅取材于山,而更多的是以山为原型:在外观上跌宕起伏,延续山的气息和脉络;在内部配合茶室的功能,用山峦和洞穴的意象让人从身体和心理上远离城市的喧嚣,到自然的一山一石、一草一木中觅得一片净土。


建筑将面向花海的部分屋顶挑高,形成二层观景平台,以打开建筑的景观视野,获得最佳的观景体验。同时,在相对密闭的一层西侧拾级而上,让人联想起登山的过程。到了观景平台上,则能够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俯瞰花海,可有豁然开朗之感。西侧的展廊承托着一架长滑梯,为儿童创造出一处游乐的场所。

茶室空间的顶部开有天窗,一方面是为了使建筑内部获得更多自然采光,另一方面是为了遮挡风雨。茶室空间的四周采用开放立面,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,并加强建筑内外自然环境的联系,让茶客在竹涛、风声中获得沉浸式的使用体验。

项目名称:绿筠轩
设计方:清华大学
项目设计 & 完成年份:2019
指导老师:朱宁,孙照人
小组成员:熊哲剑,乌家宁,陈其言,林俊逸,陈迅,李钧泓,高乐桐,郭一川,李珂,刘淳尹,赵雪怡
项目地址:浙江省湖州市 安吉县 余村
原竹工艺深化和施工:安吉竹境竹业科技有限公司
推荐文章
-
竹境是中国竹产业协会和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常务理事单位、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、湖州市最具创新活力型小微企业,更于2022年获评中国竹产业协会“中国竹产业品牌十强企业”,是原竹建筑行业唯一入选企业。竹境高度重视原竹建筑的设计,通过与设计师紧密合作和自主设计、通过举办“全国高校竹建筑设计建造大赛”等竹文化活动对传统原竹建筑进行创新,使现代原竹建筑焕发出了新的活力! 截止2024年底,竹境共获得近20项国际、国内设计大奖,极大的推动了原竹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! 竹境获奖项目 本期介绍的获奖项目 生物自组织花园 荣获 2024年首尔国际花园展银奖 “生物自组织花园”竹构由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风景园林系教师沈实现团队设计,竹结构部分由竹境公司进行深化和施工完成。作品入选首尔市政府组织的2024首尔国际花园展,并在汉江公园落地建成。 首尔国际花园展旨在营造一个适合所有年龄段、所有生物的“全体花园”, 并呈现“自然的韧性”,进而打造花园...
-
竹境是中国竹产业协会和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常务理事单位、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、湖州市最具创新活力型小微企业,更于2022年获评中国竹产业协会“中国竹产业品牌十强企业”,是原竹建筑行业唯一入选企业。竹境从2016年开始,每年拿出营业额的10%投入到原竹处理和原竹建筑技术的研发中,先后攻克了原竹防腐、防霉、防虫、防火等原竹处理难题,一举将原竹使用年限从1—2年提高到了20—30年;创新了原竹建筑连接、支撑、功能拓展等传统技术,使原竹建筑与现代建筑体系无缝融合,而且更美观、更牢固、更耐用! 截止2024年底,竹境共获得了18项专利授权,其中发明专利2项、实用新型专利16项。这些专利体现了竹境在核心技术上的深度创新和突破、在产品应用和功能优化方面的卓越能力! 竹境专利技术 本期介绍的竹境专利技术是 “一种粗细竹材直角连接件”实用新型专利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粗细竹材直角连接件,包括内连接件与外连接件,所述的内连接件外设有外连接件,外连接件与内连接件的两端通过螺栓配合...
-
竹境是中国竹产业协会和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常务理事单位、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、湖州市最具创新活力型小微企业,更于2022年获评中国竹产业协会“中国竹产业品牌十强企业”,是原竹建筑行业唯一入选企业。竹境高度重视原竹建筑的设计,通过与设计师紧密合作和自主设计、通过举办“全国高校竹建筑设计建造大赛”等竹文化活动对传统原竹建筑进行创新,使现代原竹建筑焕发出了新的活力! 截止2024年底,竹境共获得近20项国际、国内设计大奖,极大的推动了原竹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! 竹境获奖项目 本期介绍的获奖项目 竹界 荣获 2024烟雨徽州中国(黄山)乡村生活美学设计公开赛银奖 竹界竹建筑位于黄山区新华乡沧溪村的一片空地上,四面环山且地势较高,视野宽阔,观景位置绝佳。但近旁边多为废弃的居民楼,建筑原始破败,是以白墙青瓦为特征的山村。其附近交通欠缺,仅有一条马路。基础设施配套落后,需进行一定的完善。 本设计通过创新的设计手法,将圆竹与混凝土相结合打造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。建筑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