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助力竹产业拔节向上

发布于: 2024-06-28 16:51
阅读: 54

大关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,也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。清风吹拂乌蒙山,坡行至密林深处,一根根竹子挺拔而生,竹身清瘦,竹节鼓突。日照少、湿度大,独特的气候孕育了西南地区特有的植物——筇竹

 

把科学技术‘种’在竹林中

让农户边种边学

2018年,外出务工的罗坤恒回乡种起几百亩竹林,采笋、卖竹,年收入达到10多万元。“管护砍小留大,竹子才能长得好!”罗坤恒说。轻抚根根翠竹,见证大关县发展的西南林业大学教授董文渊说:“乡村要发展特色产业,需要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科技研发。”

1993年,董文渊被西南林业大学(原西南林学院)选派到大关县任科技副县长。通过调研,他发现当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,但依山势而生的天然筇竹笋已经通过广交会远销海外,售价还不低。“曾经,因为掠夺式采笋,天然的竹子长得又瘦又小,这样下去竹林资源很快就会枯竭。”董文渊回忆,当地也缺少针对筇竹生长的基础性研究。“竹子生长发育的规律,当时还没研究清楚。”董文渊说。

 

 

随后的几年中,董文渊团队开始在大关县进行竹林生态修复,并研究攻克了关键技术——人工繁殖筇竹。依托资源禀赋和技术推广,2017年,大关县将筇竹产业定位为“一县一品”特色产业,着力在适合推广的地区发展种植。“一根筇竹约50天长成,一片竹林的生长周期为70年至100年,村里人可以采笋、卖竹子,还可以发展林下养殖。”看着细沙村的筇竹林,董文渊说。目前,大关县种植筇竹共100余万亩,带动全县72.5%的农村人口持续增收。

 

种下竹,也要学会管好竹。回乡种竹子,罗坤恒是“门外汉”。不过,他有学习的课堂,那就是董文渊团队设在细沙村的筇竹种植基地。2024年采笋季刚过,开在基地里的筇竹抚育培训课上,董文渊身边站了一圈面庞黝黑、身背采笋包的农户。“竹子生长就像一家人,采小笋留大笋,家里的‘劳动力’才更壮实,竹林才能越长越好。”董文渊通俗易懂的比喻,让罗坤恒等农户很快接受了新知识。“董教授的团队总结了‘四砍四留’口诀,管好竹子简单喽。”罗坤恒说,学到实用新技术后,自家竹林产的笋更嫩,长成的竹子又高又结实,去年一根好竹子能卖到14元。听说自己的学生“出师”了,董文渊很欣慰:“把科学技术‘种’在竹林中,让农户边种边学,才能培养更多‘土专家’‘田秀才’,实现科技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。”

 

 

筇竹种植规模不断扩大

如何发挥好竹林的经济价值

筇竹种植规模不断扩大,如何发挥好竹林的经济价值?大关的答案是延链补链,打造品牌。一斤鲜竹笋6元,一根成竹10多元,一件筇竹家具上千元。在木杆镇银吉村云南羲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,筇竹制作的圈椅造型简约、线条流畅,突出的竹节增添了清新文雅之气。董事长欧贤芹2018年返乡创业,将公司从加工竹产品的小作坊做成了去年产值达1670万元的竹材加工企业。“这里的原材料丰富,依托东西部对口帮扶协作,我们在产品设计上突出筇竹的美,做成花架、茶桌等传统家具和竹杖、毛笔等工艺品,受到消费者的青睐。”欧贤芹介绍。

 

 

从竹笋初加工到竹家具生产,从认证绿色食品品牌到筇竹工艺品热销,大关县的筇竹产业实现了全链条式发展,也给村民带来更多增收机会。2023年,大关县竹产业综合产值达20.8亿元,因竹产业发展而受益的群众超过17万人。回县城的路上,坡面上的竹林正生机勃勃,孕育着山里人的希望。以资源优势为依托,及时提质增效;以产业融合为方向,努力打响品牌;以促农增收为目标,完善联农带农机制。科技让竹产业“拔节向上”,当地正努力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能。

分享

推荐文章

  • 2025-04-28
    vch13493303
    竹境是中国竹产业协会和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常务理事单位、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、湖州市最具创新活力型小微企业,更于2022年获评中国竹产业协会“中国竹产业品牌十强企业”,是原竹建筑行业唯一入选企业。竹境高度重视原竹建筑的设计,通过与设计师紧密合作和自主设计、通过举办“全国高校竹建筑设计建造大赛”等竹文化活动对传统原竹建筑进行创新,使现代原竹建筑焕发出了新的活力! 截止2024年底,竹境共获得近20项国际、国内设计大奖,极大的推动了原竹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!   竹境获奖项目   本期介绍的获奖项目 竹艺间 荣获 A'DESIGN AWARD 铂金奖       该项目本着“贴近自然”的环保主义理念和“动静结合”的禅宗思想,这栋5层别墅在室内装修上采用了大量原生生态竹材。因建筑层高接近6米,单层建筑面积超过500平米,空间尺度超大,不宜居住。设计师刘赛文通过平面分隔和纵深空间上的错落布局,使原有的呆滞空旷的空间变得丰富怡人,材料上则选用原生毛竹与白水泥加麻刀抹墙,...
  • 2025-04-28
    vch13493303
      建筑场地位于安吉余村景区入口西南方向、余村花海东侧,北面为进出余村的主要道路,坐南朝北。场地原貌为草坪,北侧临路设有大型水果模型景观装置,朝西拥有以群山为背景、面向水塔和花海的良好景观视野。     考虑到场地主要地形为低山丘陵和山谷,同时场地背山方向有一排矮墙,所以从山的概念出发,茶室主空间的形态呼应场地山形,同时通过飘动的屋顶形态区分出落地围合和开放入口。展廊呼应矮墙的走势,结合景观手段打造入口空间。外观采用完全竹梢屋面覆盖,渗透出原竹结构构架,层次丰富,古朴典雅;结构采用三脚拱架单元,沿螺旋形延伸,结构逻辑清晰,节点工法可靠。     在试图营造丰富的空间体验时,设计团队试着不仅仅取材于山,而更多的是以山为原型:在外观上跌宕起伏,延续山的气息和脉络;在内部配合茶室的功能,用山峦和洞穴的意象让人从身体和心理上远离城市的喧嚣,到自然的一山一石、一草一木中觅得一片净土。       建筑将面向花海的部分屋顶挑高,形成二层观景平台,以打开建筑的景观视野,获得最佳的观...
  • 2025-04-23
    vch13493303
      “花海竹廊”这一独具特色的项目由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团队精心设计打造,“竹境”公司负责原竹的工艺深化和施工,它坐落于浙江省安吉县的余村。余村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域文化,为“花海竹廊”的存在提供了绝佳的背景。     这个项目凭借其创新的设计理念、精湛的建造工艺以及与当地环境完美融合的特色,在2019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竹设计建造大赛中脱颖而出,荣获三等奖。     该项目位于村口处,是进入余村观光的必经之路。道路两侧有向日葵花海和荷花塘,景观优美。设计团队以中国传统的墨竹绘画为灵感,取竹枝轻舞之意象。     长廊形态曲折,有若风中飘舞的竹枝。竹枝环抱水塔,三个枝叉分别伸向花田、荷塘和村落,将原本平铺直叙的通过式道路转变为移步换景、步移景异的游赏式路径。     安吉盛产竹,该原竹建筑以毛竹为材料,采用单层网壳结构。由原竹直接“编织”而成的四边形网格构成复杂的空间曲面网格结构,网格的平均尺寸约为600mm见方。网格的经线在...
  •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