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建筑

新闻资讯

案列分类

二十四柱亭记

您的当前位置: 首 页 >> 新闻中心 >> 行业动态

二十四柱亭记

发布日期:2018-08-08 作者: 点击:

竹文化


竹亭为七日建造工坊而设计,木又寸籍此策划了人与造物于建造活动互动的有趣形式,并试图以数字化设计语言理解、重构、发展传统文化中“人、物、自然和谐共生理念”在当代建筑语境下主动但谦逊的表述。

竹文化

材料 – 使竹为竹 

基地山谷农场距离培田古村落一公里有余,作为古村落新生构筑物之场地,幸运地逃脱了八百年古村文物保护区域符号化的建筑风貌管控。分析比较木材、石头、

竹材等当地建材资源,结合建造周期、资金投入与工艺难度等诸多条件的影响,选定竹子作为这一临时构筑物最适合的建造材料,最后构筑成了这个唯美的竹建筑

竹建筑

如何用竹?独特身体构造使竹子具备了较高的抗拉和抗压强度,以及较强的抗弯刚度,凸显竹材作为结构材料的优异价值。培田古村周边密布竹林,村中亦有为数不

多的竹匠师傅亟需手艺传承。竹子“高雅、纯洁、虚心、有节、刚直”,“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”……若仅有其物理特性之用,竹子将沦为无生命的物料,止步于

复活传统手工与建造技术,在当代工业生产的背景之下也将流落至孱弱的情怀。

木又寸认为,使用竹子建造中需要传承的根本,是千百年中国传统文人赋予竹子高度的人格化魅力之时,所呈现出的人的精神,即是对物与周遭自然的尊重,即是对人自

我认知境界的升华。使竹为竹——呈现其在东方文化中之重要精神价值,将在根本的层面实现对竹子物的属性的尊重,也将同时抵达对地域人文精神的理解与当代呈现。

独立个体群化而为聚落,建立起鲜明的空间场所特征。就算是现在的现代建筑物也深受著竹文化的影响,因为竹子不管以何种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前都能够给人以宁静,

和谐,情景自然的感觉

竹文化

方式 – 成林

如何建造能保有竹子的生命乃至精神气节?——成林。在林中的竹子具有其作为物质材料的物理属性,独立个体群化而为聚落,又建立起鲜明的空间场所特征。

林之重构,不单单使竹子成为竹子,亦赋予竹亭生命而使其成为具有可包罗万象之自然属性的人工造物。成林的方式独特也自然而然,使建造这一干预自然环境

的人类活动,在改变原有山谷风貌的同时,瞬间转变为另一生命聚落的分娩仪式,构筑物回归与大地本应有的亲密和谐,成为由大地生长而出的生命之岛。这亦

是在建造工坊策划之初,命名亭子为“竹屿亭”的缘由。

竹文化

建造 

亭子以简单的矩形平面存在,但顶部对角线的微小抬升动作,在回应自然山谷场地特征的同时,增加了亭子自身的结构复杂度与稳定性。由二维平面演变为三维曲

面的模块化屋面单元通过斜撑与密柱以榫卯的形式连接,单元的群化拼装组合构成一个受力复杂的整体结构。4.5米乘6.75米面积内24个单元体,336个不同数据尺

寸的构件元素,使用非标准的自然材料,由全国招募筛选的24名志愿者手工制作拼装。由少数建筑师和绝大多数非相关专业人士构成的志愿者团队,基本没有手工建

造的经验。数字化设计保障了构件数据的快速调整与输出,单元拼装的方式构建了志愿者分组协作的组织框架。

1533718322130000.jpg

众筹而来的资金用来支付竹亭的材料采集制备费用、志愿者的饮食与住宿费用、以及引导主材制作的竹匠师傅的教学酬劳。以众筹形式促成的建造工坊,在

2015年国庆七天的成功实践,开创了建筑类型公益项目通过互联网方式与社会相联结的有益尝试。工作坊直接构建了参与志愿者亲历的七日里,与物、与古

村、与自然场地互动的身体经验,也同时激发更多关注乡村建设、传统手工艺承继的社会公益人士的热情和持续思索。

7.jpg

呈现 – 自然中的竹亭与竹亭中的自然

亭子的出现重新定义了山谷农场的场所特征。竹亭分散的形体状态将身体与大地紧密连接,细柱与宛若蝉翼的屋面又使其存在轻盈谦逊,并使阳光、空气、

云雾进入自己的筋骨、血脉。亭下必然可遮蔽艳阳雨水,供农人休憩;亭下亦可游戏、弹唱、演说或舞蹈;亭下有泥土中自然生长的野草闲花;亭下亦有溢出

去的远山近景与空谷间回荡的莺鸟振翅之声。

二十四柱亭构筑了自然中的竹亭和竹亭中的自然,更重塑了期盼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我们。这一充满手工质感的小小构筑物承载了许多人振兴乡村的情怀,是木又

建筑事物室城市生活与乡村田园美梦的片段,是回望传统并面向未来的设计与建造所遗落于山谷的天使之翼。

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zhujingbamboo.com/news/522.html

关键词:竹建筑,竹文化,二十四柱亭记

最近浏览: